【讀書為什麼沒有用?因為你沒有萃取思維模型】
-關鍵三步驟教你一步步建構思維萃取模型
《#精準思考》
#閱讀使用說明書 18
各位,你有以下困擾嗎?
📙喜歡閱讀的人:
總是覺得讀不完書,或讀完之後前面都忘光?
或者讀了一堆書,生活卻沒有太大變化?
🧑年輕職場人:
換了一個新領域,不知道如何快速上手?
總是覺得自己學太慢?學不快?
🕴中高階主管:
你知道自己能力很強,所有事情你都能輕鬆解決
但是類似的問題一直層出不窮,你都成了救火隊員了...
這些問題,本質上都是-思維模型的問題,了解並在生活中運用思維模型,培養深度思考力,你所遇到的這些困擾,都能迎刃而解。
以往遇到以上這些問題,我們會持續尋求更多的知識來解決,但這本成甲的《#精準思考》給了新思路-「不追求更多知識,而是學會洞悉事物間的相似性」。
簡單來說,就是擒賊先擒王的概念,只要學習各個領域最頂尖的思想,抓住最關鍵的要害,就能夠解決大部分的問題,也就是查理蒙格很有名的「多元思維模型」。
不過說真的,這本書整本都是乾貨,不能夠一個個介紹,但我可以就上面我提出第一種人設痛點來談《#精準思考》如何解釋原因,以及解方是什麼?
▌為什麼書讀了就忘?讀了生活沒變化?
喜歡閱讀、或唸書(這裡指受比較多教育)的人,應該會遇到一些人問:
「讀那麼多書,有用嗎?」
以及自己確實閱讀了一些書籍,但似乎生活都沒有變化,到底是發生什麼事了?
這邊我們分兩個部分來談:
首先,那些問「讀那麼多書,有用嗎?」的人,他們有個假設就是認定-讀書無用,這也是種思維模型。但這個思維模型講的是真的嗎?在有些人身上似乎是這樣沒錯,但有些人卻不是...
但這邊其實要先知道一件事,思維模型分成四種層次,從最底層到最高層分別是-經驗技巧、方法流程、學科原理、哲學視角。
而那些認為「讀書無用」的人,是基於自己的經驗技巧所提出來的,並不是普遍能適用在每個人身上,這個層次的思維模型都是屬於實踐之後的經驗總結,處理具體問題能夠提供些思路啟發,但缺點是對於適用範圍與條件並沒有清楚規範,所以說讀書無用的人,他們通常無法解釋為什麼無用以外,對於適用範圍也無法多做說明。
再來,關於讀了沒對生活產生改變的問題,是因為我們衡量讀書能否改變自己的關鍵是-我們有沒有把獲得的模型運用在生活當中,既然閱讀是為了獲得某些思維模型,那麼閱讀的方式能不能獲得思維模型,那其實讀了等於沒讀。
所以如何從書中學習到作者的思維模型,必須透過「點–面–體」上逐層遞進。
▌點的獲得-查字典+不讀書法:快速發現有效的經驗策略和方法論
我們常會糾結一本書沒有看完,或者讀完一陣子後內容就忘了,但卻不會糾結於「字典」到底有沒有讀完,為什麼呢?因為我們認為「字典」是拿來用的。
同樣道理,如果我們只是要在書中找到思維模型,也不必拘泥於有沒有讀完一本書。
把書當作字典般翻到有啟發的思維模型後,就把書蓋起來,拿出紙筆開始向自己提問:
1.為什麼這個點讓我得到啟發?
2.生活中有類似問題嗎?我可以怎麼運用在生活中呢?
3.這個啟發點有沒帶來其他類似知識?
▌面的獲得-關鍵字法:尋找更系統性的思維模型
所謂「關鍵字法」就是把閱讀的單位從文章中找模型的單點突破,提升到從全書中找到作者分析邏輯的系統思維。
📌實際操作有三步:
1.分析作者在書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?
2.尋找書裡與核心問題相關的關鍵字有哪些?
3.這些關鍵字間的關係是什麼?它們以什麼樣的邏輯解決問題?哪些是有效策略嗎?
🤔然而,要如何找到書中核心問題呢?
1.書籍封面或封底上內容來發現主旨
2.作者序或後記中都會總結自己核心觀點
3.從目次中找到核心關鍵字
▌體的獲得-知人論世及思想地圖法:發現思維方式和策略的侷限性
🛡知人論事法:
讀書尋找思維模型第三層境界,就是要跳出書籍,「知人論事」再回來看書。
因為每個作者在書中提出的思想和觀點,都不是孤立存在的,而是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、個人經驗、思維方式有密切關係,所以我們如果只重視作者有寫出來的知識,卻忽略作者所處背景、環境、心理等因素,就很理解作者真正想法。
所以所謂的「知人論世」代表要瞭解一件事,就得了解一個人,也要瞭解其所處時代,而這麼做的核心本質,就是為了瞭解一個模型的產生條件以及適用邊界。
🛡思想地圖法:順著思想找源頭
沒有所謂的正確模型,只有適合某種情況的思維模型。
但我們該如何選擇適合的思維模型呢?最好的辦法是看清楚整個思維大河的不同流派。
🛡我們可以透過兩個方法形成全局視角:
1.閱讀各領域思想發展史
2.研讀相關領域的「研究綜述」
以上是喜歡閱讀的人常會遇到的-為什麼讀書沒有用?的原因及解方,簡單的談一下這個問題,就洋洋灑灑介紹了這麼大篇幅,證明這本書都是乾貨!
所以誠心推薦這本書,隨便的打開一章節,你也會有很巨大的收穫的!